打造完整公益链︱国际金融资源抵达偏远山区农户的公益尝试
从成都出发,延着高速,驱车三个半小时,抵达海拔800多米的雅安市汉源县城;然后在崎岖的盘山村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我们来到海拔1800多米的片马彝族乡大营村,终于见到了通过贷款在村里开农资小卖部的阿依以布(彝族)和扩大养猪规模的卫春甫。
尽管面对的是一群操着普通话,也许再也不会见到的陌生人,但这并不影响阿依以布一边照顾10个月大的小儿子,一边出售化肥和日用小商品,一边还大方地介绍和小自己5岁的丈夫李小龙一起,通过贷款从无到有地建起自己的小店的经历,面对镜头的她略带羞涩,却又有几分自豪。
当然,这也没有妨碍卫春甫用浓重的当地方言,讲述自己根据猪肉价格周期决定养猪规模和是否出售生猪的养猪经。
“我们培训的时候都学过要考虑风险,随时注意别人养的多少。我贷的3万元,算下来可以赚2万元。”说到兴奋处,卫春甫的语速越来越快,需要陪同的当地信贷员不时打断,提醒他说慢一点。
多方共筑农村创业发展项目
阿依以布(彝族)和卫春甫不再只看着家门口一亩三分地的表现,得益于一个叫做“中国农村创业者培育项目”的影响。
这是一个由国际美慈组织发起、万事达卡支持、美慈成都办公室设计、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参与执行的公益项目。
这一项目不仅改变了雅安境内的多个彝族、藏族和彝汉混合社区农民的发展状况,为他们带来了金融知识技能与资金支持,呈现出金融扶贫的可能性;
更为公益界展示了一条捐赠人将资金交给大型公益组织,大型公益组织设计项目方向并寻找长期扎根社区的地方公益组织,地方公益组织具体执行,最终使受助者获得可持续的、个性化的公益服务的完整公益链条。
企业:公益诉求与找不到项目的苦恼
作为万事达卡中国区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总裁,吴焕宇需要为企业找到合适的公益项目。这听上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也没那么容易。
“我们的全球目标是促进包容性金融,因此更关注并希望支持创业培训类的公益项目。既契合我们的扶植目标,有成熟运作经验,又能与我们全球团队无缝沟通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如果你知道这样的项目,一定推荐给我。“面对记者关于捐赠方向的提问,吴焕宇这样表示。
实际上,对于很多大企业来说,有资金意愿却找不到项目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一方面,大企业往往像万事达卡一样,有着自己的公益诉求,不会什么项目都支持。对于自己支持的机构、项目会有一整套符合商业与公益规范的流程去约束、考核,对于国际企业来说甚至还包括提交中英双语的各种报告,而这些是基层的社会组织和受助者几乎无法提供的。
另一方面大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工作人员,实际上和受助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不在一个层面,很难会有接触。吴焕宇即是如此,长期在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等地出差工作,与高端商务人士接触的他,很难有时间、精力和机会与西南大山深处的机构、当地人接触。
但企业的公益诉求同样需要实现,将资金捐赠给大型公益机构便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农村创业者培训项目”的实现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大型公益机构:做资助者还是执行者
作为外资企业,万事达卡与国际性的救援和发展机构国际美慈组织很显然有着更多合作的天然基础与共同诉求。对于大企业和大型公益机构来说,不论是双方机构,还是双方高层都有着更多同场接触的机会。
万事达卡就与国际美慈组织在总部层面有着长期的合作,而这为双方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渠道与基础。
“我们在四川农村社区有很多合作伙伴,了解社区需求,包括金融、创业的,刚好这些需求符合万事达卡他们的战略和需求,这些因素配合在一起,通过沟通、谈判,就有了这个项目。“美慈中国项目主任Elena Buryan表示。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介绍引入我国的国际美慈组织,自2001年进入中国以来,农业和金融服务、救灾和扶贫、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一直是该机构工作的重点。
最终,万事达卡提供了8.5万美金,与美慈合作进行小农户创业及金融教育培训项目,而这一项目支持并成为另一个124万元资金池农村小额信贷项目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美慈在雅安少数民族社区实施的中国农村创业者培育项目。
万事达卡方面还提出了明确的项目要求:项目需要对150名农民进行金融、创业培训,100人能够提交创业计划书,最终新增投向10位农民的10笔创业贷款。
不仅如此,为了深度参与并保证实施效果,企业方在项目之初就表达了企业员工志愿参与的意愿,并派员参与考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评估。
如何寻找到这150名甚至更多的接受培训的农民,以及究竟该提供怎样的培训内容成为摆在美慈面前的课题。而实际上美慈在成都的办公室只有十多位工作人员,这其中还包括多位非一线项目工作人员。
美慈选择了寻找本地的机构来执行这一项目。最终,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成为了美慈的合作对象,美慈不仅提供了项目经费,还在项目经费之外,提供了一笔管理费用。
社区公益机构:扎根基层的优势与问题
实际上,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的入选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资助方对项目有在4·20地震灾区实施的要求,我们就在雅安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找了很大一圈,都是很难的。”回顾起当时的寻找过程,美慈成都办公室的项目官员谢静颇为感慨。
据谢静介绍,最开始找的是当地的金融机构,但124万元的资金、每笔不高于5万元的贷款、特别分散的农户很难撬动商业机构的兴趣点。
因此美慈就换了一个思路,开始找长期扎根社区的一些社会组织,看他们能不能做这样的工作。筛选过程中,谢静发现本土的NGO有些没有意愿,有些有意愿但能力很差。
最后找到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他们在当地工作了20年,对当地社区足够熟悉,而且机构的组织构架和人员管理是很规范的,基本符合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的严格的要求。“谢静表示。
但是问题依然是有的,一方面,在美慈看来,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的能力还是有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自己也有些疑虑,虽然一直在做扶贫项目,但之前并没有做过这个资金量的金融项目,担心钱贷出去收不回来。
为此,国际美慈组织推荐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到小额信贷经验丰富的机构去学习了两周,并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提出项目建议。
“我们不光是选择了他们,还会帮助他们做一些能力的提升。”谢静强调。
项目执行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确立了合作伙伴之后,项目开始实施。“贷款的项目流程是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在做,第一批的贷款我们的项目人员会全程跟到,看到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会及时做一些调整。”谢静表示。
基于项目的设计初衷和机构对社区、社区居民的熟悉,项目的开展地域被确定为坐落在平均海拔1800米的夹金山,距离成都264公里的宝兴县噶日村;典型移民彝族社区,距离成都191公里的荥经县民建乡大坪和塔子山社区;两个彝汉聚居社区,距离成都235公里的汉源县永兴村,位于大凉山交接处,距离成都300公里的汉源县片马乡。
以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为主的项目工作人员开始通过在村里开会宣讲、张贴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直接与村民沟通等方式寻找潜在的受助农民,并进行入户需求评估。
“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的人经常在村里,我们早就认识,听他们说有这个项目,我们就报名了,之所以贷款是想有些压力。”看到自己所在的村组没有人买化肥农药早就想开一个小店的阿依以布表示。
由于社区情况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想阿依以布这样。需求评估的结果谢静始料未及,“像片马、永兴这样汉化程度高一点的地方村民的接受程度高一点;民建这样的移民彝族社区很多人听不懂汉语,甚至连数字都不会写;噶日村则是个藏族社区,由于之前我们帮他们修通了公路,已经有不少农户开起了农家乐。“
原先的金融培训想法被推翻,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开发出了适合不同受众的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
● 彝汉混合社区片马、永兴:创业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分析;市场供应链分析;贷款、分期还款、预算、储蓄、保险等金融相关知识以及项目贷款政策;制定创业经营计划,撰写项目计划书等。
● 彝族移民社区民建乡:彝汉对照认识数字;先存后花等家庭正确的消费习惯;开发专门的记账工具学习记账;学会填最基础的预算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我会把今天学到数字教给我5岁的孩子,也会用学到的数字来记账,减少家庭不必要的开支。” 民建乡塔子山村37岁的饿地木阿只在培训结束后表示。
● 藏族社区嘎日村:农家乐交流,经营管理培训。
通过培训以及项目计划书的撰写,明确了创业、贷款需求之后,便进入贷款阶段。由于每个村民的情况都不同,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的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社区里,了解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贷款审核、发放、还款方式。
受助农户:非标准金融产品的自主选择者
“我们虽然也学习了一些银行的方法,但是不可能按照银行的方法来审核贷款,因为我们熟悉贷款的人,目前的还款率是100%。”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副主任郭玉梅强调。
基于对贷款人及所在社区的熟悉,在培训的基础上,项目开发出一套富有本土特色的贷款操作流程。
据郭玉梅介绍,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的信贷员每次都会有两个人一起进行入户调查,机构内部也会有信贷员、项目官员、项目经理、机构主任同时参与的审贷会议逐个审核贷款人是否可以放款。
“我们机构在村子里已经做了10多年的扶贫,各方面都比较熟悉。综合他们在培训时的表现、想法,我们会至少再向包括村领导、贷款人亲戚朋友、其他村民在内的5个人了解情况,重点是看这个人的信用、项目是否可行、是否有还款能力以及是否有上进心。”四川发展组织技术指导、信贷员白仕海表示。
正是基于这样的调查、审核,阿依以布(彝族)和卫春甫获得了项目的贷款支持,要知道他们并没有抵押物,而且他们所在的大营村因为有人在银行贷款不还至今仍然在当地银行的黑名单之上。
款贷出去如何保证还款呢?项目同样设计了一套本土化的机制。
首先,发放贷款的时候在社区举行了仪式。“我们在培训期间以及逐条当众宣读贷款合同时明确的告诉村民,如果恶意拖欠或者不还款会让全乡人民都知道,村里都知道,这也是一种监督方式,不还款会相当丢脸的。”郭玉梅表示。信誉的重要性是农民非常看重的,卫春甫就表示:”如果有人还不起,我们帮他还,不能坏了我们片马大营的名声。“
据郭玉梅介绍不仅放款的时候举行了仪式,甚至第一次还款的时候,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还款仪式。
其次,贷款人可以选择的还款周期包括月还和季还两种方式,从贷款发放的时候开始计算。开小商店的阿依以布夫妻选择了月还,养猪的卫春甫考虑到猪的养殖周期选择了季还。“还款期的前几天,我就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要还款了。”白仕海表示。
由于经营的是农药化肥,而且在路边,又增加了日用小商品,阿依以布选择了月付,如今每月的利润足够还贷,在第一笔2万元贷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万元贷款用于扩大规模。
先后贷了3万元、4万元两笔贷款的卫春甫新建了猪舍,虽然合起来每季度要还接近2万元,但圈里有猪,心里不慌,“白老哥提前通知我,我提前卖些猪就够还了。”
“我们还告诉他们,如果家里有重大变故还不上,一定要告诉我们,可以延期。”郭玉梅强调。
项目意义:呈现金融扶贫的一种可能性
本土化的贷款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贷款的稳定、持续发展,但无疑其中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怎样的贷款利息才合适呢?
“专家建议至少12%,资金池才可以持续运转。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还让指导我们的老师很生气呢。”郭玉梅表示。
最终确定的利息是月还年利率6%,季还年利率8%。目前,项目在这些偏远少数民族社区已经放贷45笔共116.2万元,还没有出现坏账。
这些利息收入与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支持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实施这一项目的成本来源于项目设计的管理费用。
当被问到项目如何可持续,如何可复制的时候,郭玉梅表示:“目前我们主要想把这几个村的项目持续做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经验、精神是可以复制的,今后村民有了贷款意识、敢贷款、会贷款以后,我们会考虑逐步提高利率”。
对于四川农村发展组织(DORS)来说,扎扎实实的在一个地方坚持扶贫或许比复制、扩大规模更重要,光是在片马,从修路、通水、教育、培训、环保到养殖业和种植业、可持续生计项目、市场营销等等就已经做了10多年,还将继续做下去。
而对于美慈来说,“每一个项目在某个地区能够成功都有它特定的因素,这个项目能够在某个社区做成功可能就真的只能在这个社区成功,但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谢静表示。
Elena Buryan则强调:“从更大的影响层面来说,对偏远地区来说,金融服务并不会有很大的商业利益,美慈做这些项目是希望能够产生一些证据,我们在这些社区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其实是可以成功,具有商业价值,商业机会是存在的,也能够提前发现一些风险,最终希望商业机构提供一些针对这些社区的商业产品,使社区受益,这是我们更长远的愿景和希望。
作者| 王勇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